开凿石窟,是信仰达到相当程度时的产物,虔诚之心使得来自各地的工匠、艺术家创造出一窟窟、一龛龛伟大的石窟造像艺术。在北方中原石窟雕塑影响下,四川于北魏晚期开始凿造石窟,乐山大佛、大足石刻……在这片大地上,距今已有多年佛教石窟造像史。
这些关于巴蜀石窟的故事,被袁蓉荪记录在了这本《巴蜀石窟:藏在乡野的中华文明》(以下简称《巴蜀石窟》)。12月9日晚,袁蓉荪携新书与《巴蜀石窟》的责任编辑肖峰展开对谈,与现场的读者们分享了他十六载寻访石窟的种种故事。
新书分享会现场,袁蓉荪(右)与肖峰(左)
巴蜀石窟与它们的守护者
在十六年的漫长时光里,袁蓉荪按照石窟艺术自中原传播到巴蜀的路径,选择以大足石刻为代表的37处代表性石窟文物,拍摄了幅图片,那些和巴蜀石窟有关的历史故事、艺术价值、人文轶事,以及那些与石窟为邻的乡土居民和50余位“乡村石窟守护者”,都被他记录在了这本《巴蜀石窟》。
《巴蜀石窟》
“我们巴蜀地区的很多人,以开窟凿像为功德,钱多开大窟,钱少就凿小龛,所以石窟在巴蜀,就像是星星之火一样。”在新书分享会活动的开始,袁蓉荪给大家展示了一幅又一幅他拍摄的石窟照片,一一介绍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
袁蓉荪介绍,在四川,广元、巴中为北大门,途经广元与巴中的金牛道和米仓道为北方中原入川的必经之道,巴蜀石窟最早就出现在广元和巴中,皇泽寺、千佛崖等地即有少量北魏晚期、西魏、北周的石窟造像。“比如像是巴中市的南龛,这里的石窟可以说是密如蜂巢。此外,巴中的石窟非常精美,很多地区的石窟到现在都已经演化了,而巴中的很多石窟,一直到现在都保存得很好。”袁蓉荪回头指着身后的图片,面对着他投注了深深情感的石窟,语气里满是兴奋,甚至连着感叹了三遍“非常精美”,“这些石窟,我非常希望大家能有机会去现场看一看!”
袁蓉荪讲述巴中市南龛石窟,开凿的石窟密如蜂巢
除了石窟本身,还有那些“乡村石窟守护者”,同样让袁蓉荪感到印象深刻。在石窟这样清冷之地,那些乡村石窟守护者们极少看到外来之人,一开始对袁蓉荪的到来十分警惕,甚至一群人站成一排默默盯着正在拍照的袁蓉荪。这些场景,直到现在,都让他难以忘怀,“那些警惕又和善的眼神时常浮现眼前。空谷大山中一个个淳朴的守护石窟的文管员,犹如一尊尊文物守护神,全家齐力、兄弟相托、父子相传守石窟的故事不胜枚举。”
是巴蜀石窟的记录者,也是国家文物保护发展的见证者
在这次对谈活动中,肖峰提及了一个这本书让他印象十分深刻的细节——袁蓉荪拍摄的每一张图片上,都标注好了拍摄的具体时间。大量的石窟照片连接在一起,几乎还原了石窟在多年里经历着或破坏、或修复的整个过程。
“我认为书写石窟文物之时,需要把时间的概念强调出来。”对此,袁蓉荪解释道,他认为如果没有这样严谨的“文献式”的时间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