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来源:四川政协报(05:00)
践初心担使命话未来展宏图
——“重走初心路·川渝新发现”巴蜀行联合采访特别报道
编者按:
通江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红色通江遍布着李先念、徐向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浴血奋战的足迹,孕育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有着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最大的红军石刻标语等众多革命遗址遗迹。绿色通江地处北纬31度、森林覆盖率达64.97%,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通江银耳、青峪黑猪、罗村茶叶等特色优质农产品享誉中外。
城口县位于重庆市最北端,是重庆和三峡库区连接陕南、川东、鄂西的交通要塞。城口,红色历史厚重,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庆市唯一成建制建立了县区乡村四级苏维埃政权的革命老区;城口,生态优势突出,自然风景秀丽,文化底蕴厚重,物种十分丰富。红色,是城口看不见的文化底色;绿色,是城口看得见的一抹亮色。从革命老区到绿色城口,城口儿女砥砺奋进、努力拼搏,走出了一条“红色记忆+绿色希望”的发展之路。
5月18日至19日,“重走初心路·川渝新发现”巴蜀行联合采访团走进城口县、通江县,共同追忆红色圣地上革命先烈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实地探寻昔日红色老区的绿色新貌。
四川通江
红色基因永传承革命老区新发展
通江县政协供图。
青山埋忠骨巴水镌信仰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力面对敌人的围剿,离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于年12月转战“通南巴地区”,从通江县两河口入川创建了以该县为中心的川陕革命根据地。根据地建立时仅有2万余人的规模,到年部队及地方干部共计近10万人。这片巴山革命圣地,孕育了强大的红色生命力。
坐落在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以及大通江河与圆池河交汇处的毛浴古镇,正是对这段历史的铭记。川渝两地政协媒体“重走初心路·川渝新发现”巴蜀行联合采访团走进王坪村和毛浴古镇,用心倾听当年在这里发生的那段英雄故事。
通江青山埋忠骨
年2月3日,通江县用了一天时间将散葬在全县23个乡镇50处烈士墓区中的名烈士集中迁至扩建完成后的陵园。县政协委员、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副馆长李坤蓉介绍说:“当时,近名基层干部、余名公安干警和武警战士参与了集中迁葬。”在淅淅沥沥的雨中,整个迁墓队伍浩浩荡荡,各地群众或燃放鞭炮、焚烧纸钱,或佩戴白花,排成长队,庄严肃穆地完成了全县口烈士墓的迁移和安葬。至此,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内共安埋了2余名红军烈士。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座红军为战友修建的陵园,也是全国安埋红军烈士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整个陵园园区占地亩,按照“一轴两辅”区域划分,呈扇形分布,依山就势而成。千秋大道连接铁血丹心广场、陵园集墓区与无名烈士纪念园。无名烈士纪念园中的无名烈士墓区按照烈士们原来的安息地,分为50个小区域,墓碑也参照原先无名烈士墓的样式设计。陵园内还建有英烈纪念广场、英烈纪念墙、“川陕忠魂”主题雕塑。
采访队伍沿着千秋大道拾级而上,大巴山干部学院组织的学员正在英勇烈士纪念碑前敬献花篮。英勇烈士纪念碑由时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张琴秋设计并题写碑文,墓碑正上方镌刻有镰刀斧头的组合图案,其方向朝下,寓意“默哀低垂,全党同悲”。墓碑左右两侧是两门用石头雕凿的石炮,寓意红军将士永远进击、永不休止的钢铁意志。手持拐杖的守陵人王建刚为学员们讲起了他父亲临终前的嘱托:“父亲把我喊到他身边说‘我们不能忘记烈士们,他们离开家乡和亲人在这里战斗、在这里长眠。每年清明到了,要有人为他们扫扫墓’。”
联合采访团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四川政协报记者王天雨摄站在山上俯瞰整个陵园,如同一把巨大的火炬镶嵌在青山绿水间。上万颗五角红星闪烁,那是烈士们长眠于青山之中。
走出陵园时,眺望远方山崖,可以看见“赤化全川”四字标语。这是通江县境内最著名的一处红色标语。新中国成立后,仍有余幅红军石刻标语散落在巴中市的城镇和乡村。巴中市是全国红军石刻标语保存最多的地区,仅通江县境内至今保存完好的红军石刻标语就达千条。
红军训词镌信仰
年11月,红四方面军在通江县毛浴镇召开全军党政工作会议,提出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训词。联合采访团走进毛浴古镇,好似翻阅一本厚重的历史书。
毛浴古镇,又名毛裕镇、龙舌镇,其历史可追溯到唐朝。年12月,红四方面军进入通江后,红十一师进驻毛浴古镇。红军时期,这里是连接川陕苏区首府通江至红军后勤基地苦草医院——王坪的水陆交通枢纽,是红军北出川陕到汉中,东达万源、西临南江、南至宣汉等地的重要军事要道。古镇不大,三面环水,属川东民居建筑风格,现在的屋子外墙均涂抹成赭红色。镇上没有深宅大院,每户人家的门面只有三五米宽,有些小天井用于晾衣服晒棉被,有的还种着花草。临街民居多为一楼一底,下面是店铺、上面是住宅。
镇上的店招大多带有革命色彩,如红军挂面、独立营甜点、根据地百货、红色年代等。每个店铺的对联也很有特色,如“红四方旅餐馆”门前对联是:聚餐当思前贤苦,畅饮莫忘先烈情;“红色年代”门前则写着:比起恩人共产党,巴山太低海太浅。在古镇主街道龙舌街22号,一户悬挂着“光荣之家”牌匾的门前,挂着的对联与时俱进:党的恩情暖人心,扶贫改策润万家。
红军挂面是古镇特色,流传着一段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古镇居民谢裕德拥有一手制作挂面的好手艺,在红军进驻镇上后,他将家中可以碾碎的谷物和着面粉制作成挂面,煮给红军吃。后来人们就把镇上的手工面亲切地称为“红军挂面”。如今,谢裕德的孙子谢明友和妻子张正秀在毛浴镇21号经营的挂面加工坊,依然延续传统手工制作方式,讲述着“红军挂面”的故事。
担当筑梦新时代
如何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带领革命老区群众走上脱贫致富的幸福新生活,是当地党委政府长期以来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