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顶着烈日,平昌县三十二梁镇龙尾社区的茶园大业主蔡方儒走村入户,忙着招募临时工。再过几日,茶园将迎来夏茶采收。
龙尾社区是一个新型农村社区,是省级“茶叶+猪”现代农业园区。去年6月,通过村级建制调整改革,龙尾社区从云台镇划入三十二梁镇,成为三十二梁国家4A景区核心区。同一地方实现了园区、景区、社区的叠加融合——园区厂房旁即景区游客中心,不足百米外可见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巴中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相融”,在推动“两项改革”的过程中,实施产业园区、田园景区、新型社区“三区同建”,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理念推动“产村景文人”深度融合发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园景相叠:助跑产业园区,升级产业运营思路
7月16日,趁着晴好天气,管理员王庭高挽裤腿在稻田里忙活。这片稻田既是恩阳区优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的一部分,也是恩阳区万寿养生谷景区的核心区域。这里出产的“巴山万寿”品牌大米最高能卖到15元/斤,是景区游客争相抢购的土特产。
农旅业态融合发展,在景区所在的万寿村形成一套“产业+旅游”致富模式。在“两项改革”的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中,观音庵村并入万寿村,进一步拓宽粮油产业发展空间。今年,万寿村优质水稻种植面积将扩大到上千亩。
既属于景区又是产业园区,是大山给山区百姓开的一扇窗,带来园区景区化发展思路。
南江县聚焦南江黄羊和金银花产业,通过“两项改革”强力助推南江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目前,该产业园已通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绩效中期评估。
最近,朱垭村的中药材初加工厂里一派繁忙景象。该村是巴州区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标准化种植基地,目前已种植枳壳亩、姜黄亩、板蓝根亩。采取“政府主导、龙头带动、多主体参与”的建设模式,巴州区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已初步形成集良种繁育、标准化种植、产地加工、追溯管理、健康旅游于一体的中医药三产融合示范园区。
借助“两项改革”红利,一大批农业产业园区加速建设,有力推动巴中建成“成渝地区绿色产品供给地”。
景村相融:提档田园景区,让更多人吃上“旅游饭”
炎炎夏日,各地开启“蒸桑拿”模式,但光雾山景区平均气温不超过25℃。7月17日,作为光雾山避暑节活动之一,光雾山和谷森林音乐节启幕,吸引无数游客走进光雾山。“与寨坡乡合并后,光雾山镇面积增至.24平方公里。”巴中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认为,镇村空间扩大的同时,产业发展框架由此拉开。“目前,光雾和谷森林康养项目就在原寨坡乡政府附近打造”。
景区变社区、社区借势景区发展,坐落于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的川陕苏区王坪景区也是如此。“去年,大城村、秦家院村并入王坪村,为连片发展红色旅游奠定了基础。”沙溪镇党委书记李天志介绍,今年景区游客翻倍,附近农家乐及村民的收入都增加了不少。
平昌县土兴镇华山村建起占地多亩的花椒、水产、水果、蚕桑等特色产业园区,还依托区位优势配套建起文化博物馆、村史馆、主题民宿、特色农家乐等,成为近郊群众网红“打卡地”。
距华山村不远的平昌驷马水乡巴山田园综合体,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体验式旅游观光于一体,今年“五一”假期接待游客2.5万人次。
截至目前,巴中已建成69个巴山田园综合体,全力助推巴中“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传承基地”建设。
园村相依:打造新型社区,村民变现代产业工人
76岁的孙运兴是龙尾社区5社居民,脱贫后的他替园区大业主蔡方儒组织劳动力,月收入0元。
“目前共有多人在茶园务工,其中脱贫后人口占三分之一。”蔡方儒介绍,借着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的“东风”,自家茶园的茶叶不仅出了省,甚至还搭乘中欧班列,远销到意大利。
园村相依,村民就近务工变现代产业工人,企业也不再为招人发愁,一系列现代基层治理理念在园村互动中落地。
居住方式更新。在产业园区、田园景区建设中,巴中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和土地增减挂钩项目等方式,让大部分村庄由散居变为相对聚居。
公共服务提升。今年,巴中加快接通自来水、打通“断头路”、开通天然气、联通互联网,这既是提升便民服务水平、增强群众改革获得感的务实举措,也是“产居融合”打造产业园区、田园景区的基础工作。
基层治理创新。由党组织或党员负责人牵头,各聚居点所在的村和社区组建了业主委员会等自治组织个,全市共建成“乡村道德银行”余个。
在巴中城市建设中,“三区同建”则演绎为“产业园区+旅游景区+城市新区”,城乡互动,重塑巴中城乡发展版图。(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徐浩程钟帆)
本文来源: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