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巴州鼎山万氏族谱序一太珍贵了一定
TUhjnbcbe - 2021/8/20 9:37:00

忆先祖,书歌咏,亦数语以知为仁之人。立善孝,信义、朴实、忠厚为本。以士农工商学为业,勤俭节约,以廉养身,以孝为本,宽容待人,不记他人之过,与世无争,以德修心。昔高祖朝禄为建修鼎山寨旧佛寺庙之会首,并筹修万家河拱桥;祖父登堂八岁耕田,创六处产业,育六子一女。伯父本兴四时天月龛前烧香燃灯,两代斋戒,礼佛看经。嗟呼!唯一祖辈,顺天安命,善良为人,严于律己,遇事自省,其德泽家风可赞,其后生俯首应遵。

效先祖以古训为准,为人子者,踏规遵循,乐天安命,善念善行。广学多闻,循古导今。勤俭持家,耕读为本,孝顺父母,人伦分清,本分守纪,爱国爱民,以德邻朋,善待他人。不谋己利,俭廉养身,他人财物,善保没侵,重德行善,成败在心。淫秽不沾,嫖赌莫近,事分屈伸,不畏权横。清净身心,以苦为荣。富贵防骄,善恶有应。天理昭彰,为人自省。

读《万氏家谱》,有感而作,以为序。

万奕太,年冬月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万氏家族起源

一、万姓起源

(一)万姓历史来源

(二)全国万姓人口分布

(三)湖南省安化县的宗亲情况----------------------

(四)湖南省涟源市万氏七修族谱序言----------------

(五)湖南省涟源市万氏家族族谱的班次----------

(六)湖南省涟源市祖籍寻访记-------------------

二、鼎山万姓族人的来源与分布--------------

(一)发源于陕西扶风故里

(二)祖籍湖南安化县

(三)鼎山万姓族人的分布情况---------------------

第二部分鼎山万氏家族迁徙路线及历史沿革---------

一、湖广填川的历史沿革

二、南部县寻根

三、祖先定居巴中鼎山镇的岁月

四、寻访巴中市周边万氏族人

五、相关族谱及祖先碑文记载史实

六、我们鼎山万姓家族祖先的简单垂丝图

第三部分鼎山万氏家族文化----------------------------

一、鼎山万氏家族字辈

二、万氏家族家规宗训

三、祖辈所从事职业与文化传统

四、鼎山万氏家族人口数量的发展变化

五、鼎山万氏家族的健康史

六、鼎山万氏家族人员分布情况

第四部分鼎山万氏家族历史人物简介-----------------

第五部分鼎山万氏家族世系----------

一、鼎山万氏家族世系表------------------------------

二、鼎山万氏家族在外工作生活人员名单---------------

第六部分资料辑录

一、风俗民情----------------------

二、其他地方万姓家族文化----------------------

三、蒙童经典

后记:功在当代,利及千秋-----------------------------

前言

树高千尺根系长,水流万里源头远。据入川四世祖朝相公、朝禄公碑文记载,我支万姓族人的入川始祖万公学礼于乾隆初年从湖南省安化县迁居四川省南部县,历有数载,后学礼公之子安盛公移居巴州(注:“巴州”即原“巴中县”,年设立“巴中地区”时“巴中县”被更名为县级“巴中市”,年撤地设市后,县级“巴中市”又被更名为市辖区“巴州区”)鼎山(注:“鼎山”原为区级行政区,辖鼎山、果敢、羊风、独柏、大罗、龙凤、龙背等七个乡,年撤区后,原“鼎山区”被更名为“鼎山镇”,年果敢乡并入鼎山镇),至道光初年始置业,至今我们这支族人已经定居鼎山近两百年。入川始祖学礼公共养育了七个儿子,我们的三世祖万安盛便是其中之一,三世祖安盛公养育了四世祖朝相公、朝禄公。今天巴州鼎山片区的万姓人家都是四世祖朝相公、朝禄公的后代。道光初年至新中国成立的一百多年间,由于战乱频发,民生凋敝,我们祖先在战乱的夹缝之中求生存,曾辗转于鼎山乡关木溪(羊凤白家中嘴)、果敢乡大柏山万家湾、果敢乡五根树河万家坎一带生活,最终四世祖朝相公率子孙定居于果敢乡大柏山万家湾,四世祖朝禄公率子孙定居于果敢乡五根树河万家坎。他们所处的时代,正是封建社会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转化的漫长岁月,我们祖先用他们勤劳的双手为后人们打下了一片天地,他们在与自然界搏斗的过程中也与当地的原住民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为鼎山万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当年艰苦的岁月中,他们只能以农耕为主,只能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中求得温饱。经过多年的打拼,到四世祖朝相公、朝禄公古稀之年时,他们已经在当地成为了较为富裕的人家,已有相当数量的田地和家产,他们的子孙也相比于其他人家的子孙受到了较为良好的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我支鼎山万姓族人文化水平和社会地位渐次提高。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奕太、奕玉、代坤(广生)、代云、代禄、代元等我鼎山万姓族人之佼佼者伴随着解放的步伐走上工作岗位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国家干部,他们相继加入了中国共产*,担任了所在*委、医院、学校、乡镇企业等单位负责人,为人民建功立业,深受世人尊敬;尔后,就读于巴中中学的优秀学子扬国考入西南政法大学,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我鼎山万姓族人和他所在的果敢乡范围内首位大学生,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直至退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万里、扬隽、秀英等一批经过部队、农村、“三线建设”等艰苦环境锻炼成长起来的优秀青年,经考试和推荐成为首批在文化大革命中“上、管、改”大中专院校的“工农兵学员”,毕业后成为我鼎山万姓族人又一批国家干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文革结束恢复高考至二十世纪末的二十多年里,代武、代和、华英、万明、扬华、万林、万岷、丽娟、万飞、万霞等十余人相继考上大学或中专,毕业后分赴各条战线并业有所成,成为我鼎山万姓族人输送给祖国的栋梁之才。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又有二十多个有志青年相继考上大学或中专,其中有的已经毕业走上了社会,成为我鼎山万姓族人后起之秀。新中国成立至今,我鼎山万姓族人共有六十多人先后走上社会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其中不乏政界、业界、学界、商界之杰出典范者。

四世祖朝相公、朝禄公之后代,现已定居于巴州、达州、南充、重庆、成都、北京等地,尤其以巴州和成都居多,其后嗣均已延续至第十二字辈“良”字辈。

据与湖南省涟源市宗亲联谱后考证,我支我鼎山万姓族人,与涟源的宗亲属同一祖先。有史以来,不乏名家伟人,远至春秋时的万章,今至原江西省委书记万绍芬,都是出自我们同一支系,在文化界、科技界、企业界知名人士亦不少。

我鼎山万姓族人人丁兴旺,素质渐次提高,家族中拥有中专以上文凭者人数比例遥遥领先于当今全国的平均水平。今后的发展,首推人才的培养。努力提高整体文化水平,我支万姓家族人人有责,每个人都要设法为子女的高层次教育提供条件,每个成员都要为在学识、技艺上处于各行业的领先地位而不懈努力,务使自己进入科学、文化和经济的上层领域。现今社会,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们无时无刻无不面临各种各样的激烈竞争,生存与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教育产业化之后,在农村务农者为了使子女受到好的教育以便在城市谋求一个职位就更为不易,更需忍辱负重。因此,我支族人已经进城安居乐业者,有义务提携他们,为我们万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奉献。只要后世子孙发奋努力自强不息,我万氏族人就一定能够立足于社会强族之列。

古训“寻根问祖,祭祖归宗”。今编家谱,旨在使我鼎山万姓族人及子孙后代知晓历史渊源、辨别族人高低辈份,总结前人历史经验,发扬先辈优良传统,以史为鉴,锐意进取;旨在缅怀祖宗丰功伟绩,勉励后人奋发图强,不忘先人恩泽,不负前辈厚望。其功在当代,利及千秋!

家族兴旺,人人期盼,个个向往。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老老实实为人,踏踏实实干事,以先正之,子孙学之,一人范之,十人效之,一家兴之,四邻仿之,全族从之,昌之荣之!

凡得此谱者,当妥为收藏,世代相传,作为后人续编依据,勿使家谱人为断代。

愿我支万姓后裔,与日月竟光辉,和天地同悠久!

谨此前言相告。

万代和

公元二〇一一年七月十九日

第一部分万氏家族起源

姓氏,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古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也”,自古就有讲孝道,讲寻根祭祖,讲求统一的美德,其风格特美。产生姓约有年历史。姓和名产生于人类交际与人的区别的需要。因此我们都是同一姓的始祖,总姓相同。到周朝,就成功地辨别了种族,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宗法社会时期,谱牒起源于汉代,南北朝时才称“某氏谱牒”。姓氏不仅是私人的事,亦是家族人的事;姓氏也是一种文化;姓氏不仅是讲祖宗,别血缘,一个重要的作用是讲亲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人人爱人,人人不忘其祖,不忘其婚,不忘其亲情。

追踪姓氏,我们就知道了我们生命的由来。人人都希望知道自己是谁的子孙,自己的父母、祖、曾祖是什么样的形象,这是本能。关于几代人的嗣(si)续关系,有口头记述,有丧仪、祭仪,都要视其亲疏、辈分高低。

我们知道自己的肉体、心灵、心中之血脉传承,从而使自己不至于太昧于自己的短暂人生。参天之木必有根,环山之水必有源,是谓根源。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河祖海,是谓问祖。寻根问祖,追根祭祖,不在祈福于祖先,而在明白自己的身躯。我们与祖先是血脉相连,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一定会通过这血脉传到我们现在。

追溯姓氏,我们就知道了古代的姓氏是有高低贵贱之别。“氏”是贵族所特有的,丢“氏”就是丢贵族的地位。故“氏”是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有“氏”者贵,无“氏”者贱,这是古之常理。据考三代以前有贵族身份的男子是称氏与名,而不称姓,只有妇人才称姓,至于庶民,当然无氏,故只能称名。

追踪姓氏,就知道何人之间不能通婚,同姓是一道门槛。我们的祖先在三千多年前就已规定,所有的男女都不能跨越这道门槛,而走进婚姻的殿堂。同姓不婚,不是同氏不婚。“氏”重在别贵贱,“姓”重在别婚姻。

氏同姓不同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氏”可改变,“姓”

是不可改变的。到秦汉时期,姓氏才合二而一。

姓氏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姓者生也,因生而赐姓,这是血脉传统的关系,这是血缘传统的标志。氏者,旁支别属也。胙(zuo)土命氏,这是地位身份的像征。姓重血统,氏重地域,一纵一横坐标,两者交叉,把每个人固定在唯一的靶心上,给后人回溯历史,提供了方便。要知道多数的欧美国家迟到中世纪中期才开始采用姓氏制度。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

姓氏而外,中国人发明了“名”,它是用来区别同姓同氏中不同个体的。姓氏名之外,中国人又发明了“字”。姓氏名字之外,中国人还发明了“号”。这号的发明,恰恰表现中国先人秩序中求活络,张弛中求自由的灵活精神。

由姓而家庭,由家庭而家族,由家族而家族文化与家族精神。家族文化乃是中华文化之缩影,在家族文化里,既可读到政治、经济、教育、道德,又可读到祖先之生存状态,处事心境,价值观念,更可读到吾氏吾民之悲欢离合,生灭盛衰。

寻根问祖,问祖归宗,渊源流长,先秦古诰,大多不传于后代,今传本《大载礼记》和《名贤汉族言行类稿》记载,尧、舜、契、稷等的传承关系,至汉代谱牒就较详细了,东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谱牒专家,修谱甚行。为了避免冒认宗谱、虚夸、伪冒等现象,“统其祖考之所出,利其子孙之所分,别其姓族分其类”,使之相从,别其婚,其生不蕃。从而体现了姓氏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深广,道明了姓氏在历史上的社会形态演变。在现实生活中,人口流动频繁,通婚的范围扩大,不求在血缘、甚至有的只有姓或只有名,或者根本不去区分名或姓。现代人所重视姓氏区分个体功能,而传统的血缘,辨别婚姻的作用在逐步减弱。我们认为姓氏除为个人所用外,仍是社会处理血统、婚姻、财产传承等所考虑的基本依据,如果把它看得过于简单,未必可取。如不尊重祖宗数千姓氏的传统,只强调符号性,随意创造新姓氏,势必引起血缘糢糊。我宗族在历史长河中经历过怎样的繁衍变迁,出过多少名人贤士及丰功伟绩?有哪些是可以传承的优秀家族文化传统?哪些可以激发本族文化兴趣、增长寻根热?让后人看到本族先人们创业的艰难、养育后代的艰辛,从而缅怀他们,并将万氏家族的文化和传统发扬光大,这是一件需要族人共同

1
查看完整版本: 巴州鼎山万氏族谱序一太珍贵了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