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怀京撰写的《修谱圆了寻根梦》不仅文章写得好,事迹也很感动人,值得我们转发报道,广为宣传,供大家学习借鉴,领会其精神实质。
人们常说:“人生最大的成功就是子女超越自己,人生最大的失败是一代不如一代,任何成功都无法弥补子女教育的失败。”每个家庭都希望子女成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们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文明发展史的古老民族,撰国史、编方志、修家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是中国历史的三大支柱。
没有家谱的家庭,如断根浮萍,无法感知世代传承的家族力量;没有收藏家谱的家庭,缺乏孝文化教育的工具;没有家规的家庭,缺乏做人做事的规矩;没有家训的家庭,缺乏教育子女做人的标准。
所谓刀有刀谱、枪有枪谱、剑有剑谱、琴有琴谱、棋有棋谱、画有画谱、家有家谱……有谱家庭才能实现做人靠谱、做事靠谱、说话靠谱、工作靠谱、学习靠谱、生活靠谱、婚姻靠谱、事业靠谱、人生靠谱……才能教化子孙,传承家风,人才辈出,才能实现家族子孙光宗耀祖。
众所周知:百善孝为先。
孝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的行为,修谱即是行孝。故民间流传说:30年不修谱,视为不孝;60年不修谱,视为大不孝;90年不修谱,视为家族中严重缺乏孝文化教育。孝文化是保障家庭幸福的根本。
因为不孝则不和,不和则贫穷,贫穷则无知,无知导致疾病,疾病导致家庭衰落乃至灭亡。很多事实证明:不孝是无数家庭不幸福的重要根源。
古人云:有家谱的家庭,属于耕读靠谱之家;有收藏家谱的家庭,属于名门望族之家;有家谱、有家规的家庭,属于书香门第之家;有家谱、有家规、有家训的家庭,属于豪门贵族之家;有家谱、有家规、有家训、有家风的家庭,属于帝王将相之家。
著名家族之所以家兴业旺、人才辈出,是源自于这些家族均遵循着延续家族兴旺的伟大秘诀:修家谱、守家规、遵家训、树家风、铸家魂。我们成立颜子文化组织,目的就是将颜子文化传承好、弘扬好、发展好,为文化兴国、文化强国、文化自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一份应有的贡献。年第三届四川省颜子文化研究会作出决定,成立《四川颜氏通谱》编修委员会,力争用3—5年时间完成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浩大工程。
《四川颜氏通谱》编修委员会在四川省颜子文化研究会的领导下,在主任颜其礼、副主任颜学良的具体组织实施下,在各市州颜氏组织及编修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山东、湖南等全国颜氏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克服困难、激发热情、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求同存异、无私奉献、勇于担当,怀着对颜氏家族的热爱,对祖先的至诚至孝,两年多来上下齐心,做了大量作有成效的工作,已经收集整理了很多相关的信息资料,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各市州修谱工作也取得很多进展,总的感到能如期(或者提前)完成任务。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当今四川全体颜氏,我们身逢盛世,都应抓住这个几百年难得的机会,努力为颜子文化事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子孙后代更加繁荣昌盛,家兴业旺,人才辈出作出一份应有的贡献!让我们都为做一个有谱的人,靠谱的人而努力奋斗!
《修谱圆了寻根梦》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双节同日,举国共庆。连接国庆、中秋的喜庆,甘肃华亭、四川营山及巴州区的三地同支共祖颜氏宗亲会聚巴州区鼎山镇秋桂村,终于圆了外迁宗亲多代人的寻根重聚梦,双喜再添新喜。
现居甘肃省华亭市已九十一岁高龄的颜崇儒宗亲,是晚清时期从巴州区鼎山镇秋桂村独自徙居华亭市的颜世宣公之孙。上至父亲颜昌学,下至儿子颜怀炳,几代人都常怀回鼎山的寻根溯源情。二〇一〇年秋,崇儒、怀炳父子二人曾回鼎山镇寻过根,因为当时能够提供的寻根信息太少,联系偏窄,只好带着遗憾无果而归;还有早于世宣公几代人从鼎山镇徙居本省南充市营山六合乡的宗亲,代代人同样怀着回鼎山的认祖归宗梦。但年代久远,当时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查询条件,知情人难觅,只能是世世情难了,代代梦难圆。
二〇一八年八月,四川省颜子文化研究会为了发扬光大颜子文化,达到承前启后、思源敬祖的目的,下设《四川颜氏通谱》编修委员会,在全省范围内有力动员和开展了《四川颜氏通谱》编修工作。
巴州区借助《四川颜氏通谱》编修工作平台、群员众多广泛的修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