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巴中市委统筹办(农工委)牵头,巴中市评选出“十大最美巴山新居”。这十大最美巴山新居,是巴中市实施巴山新居建设中产村相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改变农村发展面貌的典型。
为进一步使巴山新居成为脱贫攻坚、率先小康的典范,记者实地走访本次入选的“十大最美巴山新居”,向全市人民展示这十个村是如何巴山新居建设为抓手,实现“业兴、家富、人和、村美”这一目标的。
通江县民胜镇鹦鸽嘴村产村相融助民增收农房像别墅、庭院似花园、汽车开到家门前、自来水流进农家院、葡萄架子连成片。初夏时节,走进鹦鸽嘴村,只见青山绿水间,错落有致地矗立着一栋栋黛瓦白墙的民居,村民们正忙着在葡萄园中施肥、除草、浇水……目所及处,都是一幅幅生机勃勃的美丽画卷。
鹦鸽嘴村距离通江县城8公里,由于具有种植葡萄的传统优势及地处城郊的区位优势,该村主导发展优质葡萄和乡村旅游产业,通过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今年64岁的闫仕贵不仅在葡萄园区做工,还在自家房前屋后栽了60多株葡萄。“葡萄投产后估计能够收入到元,是一笔大收入。”闫仕贵笑着说。在村民闫平安家,记者看到房前大大的院坝一侧种着几颗柚子树,而其余有土壤的地方都栽上了葡萄,葡萄下种着白菜、小葱等蔬菜。院坝下面是一片葡萄园,青石板的耕作道蜿蜒在园区内,放眼望去宛若置身于一片绿色的海洋。
“种植葡萄的经济效益很高,一般将房屋附近利用起来就可以给村民带来元左右的收益,所以我们也很注重发展庭院经济,特别是鼓励贫困户在自家房前屋后进行葡萄与蔬菜瓜果的套作生产。”鹦鸽嘴村村支部书记杜浩强说。目前,鹦鸽嘴村坚持规模发展产业与庭院经济相结合,利用房前屋后坡台坪塬,户均发展庭园0.5亩,年收入上万元。
如今,鹦鸽嘴村已发展有多亩面积的葡萄产业园,葡萄产业的发展不仅为鹦鸽嘴村老百姓的拓宽了增收致富的渠道,更强有力的带动了村里乡村旅游的发展。目前,鹦鸽嘴村大型的乡村酒店就有2家,农家乐还有20多家。
通江县大兴乡贾家梁村低山生态茶富村裕民近年来,通江县大兴乡贾家梁村按照建设“生态茶村”的定位,坚持以扶贫攻坚为统揽,强力推进以产业发展先行,“巴山新居”为着力点的新农村建设,大力提升当地群众的幸福指数。
年,贾家梁村引进科宏有限责任公司,大力培育主导产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集中连线成片发展低山生态茶叶近亩,盛产后,每年可生产茶叶余吨,解决了就近务工人。
村里有了产业后,老百姓的收入逐步提高提高,随后,贾家梁村围绕产业规划,建设了3个巴山新居聚居点,新建农房户,改建提升农房户。现在,走进贾家梁村,一幢幢小洋楼十分惹眼,石板路直通家家户户,老百姓的居住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如今的贾家梁村已建成了集教育、卫生、休闲娱乐、产业带动于一体的新型社区,年贾家梁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元,增收了元以上。
通江县空山乡中坝村红色旅游激发新村活力昔日的中坝村是典型的贫困山村,道路不通,老百姓吃水夏秋靠天、冬春靠背,农户居住分散。如今的中坝村,不仅水、电、路通到家家户户,连停车场、休憩廊架、特色喷泉、生态广场、卫生站、电影播映室、文化站等公益设施应有尽有。
中坝村的巨变源于“巴山新居+红色文化”探索。年,空山乡按照“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田园风光、农家情趣”的理念,在中坝村启动巴山建设。同时,依托中坝村村前有“红军寨”、“红军战壕”,村后有“空山战役纪念园”、“李先念骨灰撒放区”等红色革命遗址的优势,在新村规划设计上突出红军文化主题,在主体广场上建设有体现红四方面军在空山战役中军民团结、浴血奋战的浮雕墙和“空山战役”简介,着力将中坝村打造成知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我们结合通过旅游大发展,以巴山新居建设为契机,高端打造中坝新村风貌建设和基础设施配套,开展一系列红色文化传承活动,讲红色故事,重走红军路,空山战役纪念园修缮等。”通江县空山乡副乡长徐才华介绍。
中坝村新居建成后,环境美化了,加上有红色文化的带动,来这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源源不断的游客让村民王福兰乐开了花。以前,王福兰家的主要经济收入仅靠传统的种养殖业,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村里聚居点建好后,王福兰腾出自家一楼的房间开起了小超市。如今,超市生意非常可观,每月有三、四千元的收入。
下一步,中坝新村还将打造康养中心和创4A级景区,进一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巴州区花溪乡新庙村幸福新村人和村美“来来来,进来坐;莫客气,莫客气!现在房子修好了、公路也通了,产业也发展起来了。以前没事的时候,村里的人就只能摆摆龙门阵,打打小麻将;如今村里的农家书屋建起了,我们没事可以看看书;村里还组建了文艺小队,我们可以练练广场舞;还可以……”说起这两年新庙村里的变化,村民李大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年起,新庙村以“巴山新居”建设为抓手,通过深化农村产权改革,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来盘活农民的宅基地。期间,共拆旧建新户,旧宅基地复耕节约出的亩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城镇建设,收入全部用于农民新居建设和聚居点公共服务配套。目前,新庙村已建成巴山新居户,配建农村廉租房13户。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次性规划建成的户巴山新居解决了新庙村76%的土坯房农户“住上好房子”的良久期盼。而对于无力建房的特困户,新庙村实施农村廉租房制度,共建成13套面积为80平方米的廉租屋。
与此同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与巴山新居同步配套,实行管网、排污、水、电、路、气、电视、通讯、学校、卫生站等设施设备的全面跟进,实现了新庙村居住条件、生活品质“一步跨千年”。
硬环境上去了,怎样打造好软环境?这是新庙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了加快实现新村新风尚,新庙村建立和完善村级便民服务中心,从源头上有效解决了村民“办事不方便、办事难”的问题。大力实施乡风文明提升工程,发展新村文化、民俗文化、广场文化等,配套建设了村图书室、文化院坝、休闲广场和健身场所。
巴州区水宁寺镇枇杷村土地增减挂钩激活新村建设在枇杷村里,日间照料中心是村里人气最旺的地方,不管什么时候,村民们都喜欢到这里来看看书、拉拉家常,温馨的氛围消除了大家劳作的辛苦。
日间照料中心只是枇杷村新居工程建设的一个缩影。年,巴山新居工程落户枇杷村,通过实施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招商引资、返还了土地收益,把握政策优势,充分盘活了土地资产,企业先期投入资金建设民居及配套设施,再以成本价供农民入住,为当地的发展注入了活力。现在,枇杷村已不见“长竹竿,山高路又远,打米磨面翻几碥,一盏油灯照三晚”的景象,展露出“农家小院白墙灰瓦,水泥村道宽阔平整,阡陌纵横瓜果飘香”的新颜。
枇杷村支部书记杨彬告诉记者,通过城乡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整村节约土地亩,不仅解决了聚居点建房及修路占地问题,还将多余的土地复垦后流转,使村民获得了收益。
枇杷村村民金光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新居建设补助加上旧宅基地的复耕补助,自己只花了五万元就住进了新房,如果自己修至少要二、三十万。不仅如此,聚居点还建起了廉租房,让困难群众也住上了新居,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
优美的居住环境,完善的配套设施,村民们生活质量逐步提升。枇杷村借助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以新村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促进新村建设的“产居相融”的互动发展模式,把产业发展与新居工程配套、同步推进,通过流转土地、引进龙头企业做大产业基地,吸引农户向产业集聚地集中。
恩阳区关公乡西南村葡萄铺就致富路漫步在恩阳区关公乡西南村的小路上,农家小院幽雅静谧、水泥道路四通八达。“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俨然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然而,年以前,西南村却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村。
西南村地处关公乡和兴隆场乡交界处,被老百姓戏称“吴家山高过天,十年就有九年干。村里二十四户人,二十三户断炊烟”的穷山村。年以前,西南村是全乡泥结石村道路损毁最严重的村,由于里程长、人口少、资金缺口大,通村公路一直没能实现,严重制约了村民经济发展。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村民就曾尝试种植苎麻、*花、柚子等经济作物,但受地质条件、市场、技术等因素影响,均以失败告终。“10多年前,我种了5亩沙田柚,可赔了多元,好些年才缓过劲。”村民王启刚说。
年9月,村支书王启孝和另外3名村干部将自家的所有土地共16亩用来试种。白天耕地开荒,闲时外出学习技术,年葡萄成熟,外地客商、城里商贩络绎不绝,试种的葡萄当年就卖了8.4万元。看到王启孝等人栽种的葡萄喜获丰收,西南村掀起葡萄种植热潮。
同时,全村按照“一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含公共服务中心和游客接待中心)、一主轴(依托现有南北主要村道作为产业发展主要轴线,北向连接玉山——恩阳公路,南至关公乡)、一环线(串联村域各景点的旅游观光环线)、三区(葡萄种植区、林木观光区和立体水产养殖区)以及多点(4个新村聚居点和四个乡村旅游组团以及1个农业服务组团)”的发展思路,为西南村未来的发展绘就好了发展蓝图。
如今,西南村种植葡萄面积多亩,年收入万元,人均纯收入超过元,带动周边村葡萄产业近千亩。产业为村民们带来了幸福生活,村里硬化8.8公里产业路,启动2处户新居建设,还规划新建村卫生室、村学校。
恩阳区下八庙镇凤凰包村幸福新村美丽如画走进凤凰包村,绿树环绕,空气清新,一排排整齐的川北民居依偎在葱浓的青山里,一条条整洁的道路将家家户户连在一起。猕猴桃园区里,到处是村民们忙碌的身影。
村民张莹过去常年在外务工,两年前回家照顾行动不便的老母亲和刚上幼儿园的儿子。让张莹想不到的是,仅两年时间,凤凰包村变成了村在山水中,屋在树木中,路在花草中,人在图画中。更让他惊喜的是,村里建起了现代农业产业园,他成了园区的工人。
凭着勤奋吃苦的精神,张莹很快成了园区的管理人员,每天清晨他把儿子送到离家仅几百米的幼儿园后再到园区上班。现在,他的日子过得有板有眼。
产业兴旺繁荣,功能配套完善,村容村貌整洁,乡风民风淳朴,管理民主自治,这些在仅有3.6平方公里的凤凰包村展现得淋漓尽致。每当清晨和*昏,村民们三五成群,熙熙壤壤,有的到广场健身跳舞,有的到活动室吹拉弹唱,有的在林荫道上休闲散步,有的在花园间品茶观景,有的在池塘边悠闲垂钓。这些都是百姓安居乐业的真实写照。
南江县沙河镇上营村田园新村产业旺村里开通公交车,这件上营村老百姓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在年下半年实现了。到场镇6公里的路程,以前花高价钱还经常坐不上车的历史被终结。
公交车开通得益于巴山新居建设。年,上营村采取统规统建的方式建设“巴山新居”聚居点,年5月,30户村民搬进新居。不仅是新居建设,上营村还加快路、水、电、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硬化4.2公里产业大道、3.4公里村道路,整治渠堰和山坪塘,安排专人对新居公共卫生、公益设施进行维护、保养。
住新居变环境是基础、搞产业富百姓才是关键。上营村因地制宜引进德健公司投资万元,流转土地余亩,用于蔬菜育苗、新品种展示、新技术推广。目前,园区建有48个专用育苗智能大棚、2个展示大棚、24个露地优良品种示范区,每年销售蔬菜50万吨,产值超过万元,解决了周边百姓50多人就业,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元,成了当地的富裕村。
如今,走在上营村的产业大道上,两边是整齐的蔬菜大棚,川北民居风格的“巴山新居”村落引入注目,一幅幽美祥和的现代新村画卷迎面展开。
南江县红光镇玉柏村乡村旅游致富这方百姓随着天气逐渐升温,南江县红光镇玉柏村村民董桂昌的游船生意也开始好起来,每天到玉堂水库坐船的游客越来越多,董桂昌的收入也随之增加。
3年前,董桂昌做梦也不会想到村里会发生这样巨大的变化。年,玉柏村按照“依山傍水、因地制宜”的原则,整合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等项目,改造和新建巴山新居户,风貌改造户。在巴山新居建设的同时,玉柏村利用玉堂水库的优势,确立了以渔业为主的乡村旅游。
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加,玉柏村成立了南江县玉堂旅游公司,通过举办疱汤节、抢鱼大赛等特色活动,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特色种植、生态旅游等产业,提升了玉柏村的知名度,提高了全村百姓的收入。
目前,玉柏村已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通过“巴山新居”建设,村容村貌、基础设施都得到了很大改善,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
平昌县云台镇龙尾村万亩茶园茶飘香小青瓦、木板墙,吊脚楼、两重院,斑驳的石阶、古老的神龛…近日,记者走进平昌县云台镇龙尾村蔡家大院,就像走进了历史的深处。
一座露“富”、一座显“贵”,龙尾村两座历史在年以上、连片相邻保护得较完好的古院落——蔡家大院、刘家大院,烙着农耕社会“富”“贵”的文化元素。在以“巴山新居”为载体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中,平昌县对两座传统院落在保护中修缮提升,使之成为了传承文化、弘扬传统的载体;创新机制,改造提升后的传统院落正成为村民们脱贫致富的有力推手。
云台镇*委书记李正彬介绍,结合茶产业的发展,以及依托茶产业发展起的乡村旅游业的需要,以巴人古村落的建筑形式建设龙尾村的幸福美丽新村,采用了三种模式:对保护得比较好的传统村落,进行保护性修缮提升;对近些年修建起的现代房屋,实现古村落的风貌改造;无法保护性修缮,也无法风貌改造的破旧农房,采用“统一规划、分户建设,公建配套、政府奖补”的机制,按规划、按风貌新建。目前,龙尾村共建起户古村落风貌的巴山新居。
新居建起了,如何留住人是关键。年,云台镇*委、政府抓住市委、市政府实施茶叶生产“双百”工程这一契机,在龙尾村规模发展茶叶产业。经过三年苦战,龙尾村培植茶叶多亩,全镇连片培植茶叶总面积达到1余亩。为做大做强茶叶产业,该镇大力实施“回引”创业工程,在外务工20余年的村民蔡方儒第一个回到家乡,成立了云顶山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有社员多人,社员参与茶叶管理,每人每年收入近0元。不仅如此,蔡方儒还投资成立了茶业公司,同时也是兼具科研、品茗、休闲于一体的茶博园。
长按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