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精美的“手提包”,小巧玲珑的“小茶匙”,尽显时尚的“竹绕果篮”……在恩阳古镇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内的恩阳区新联会会长杨莉文创艺术生活馆内,各种竹编工艺融入历史元素、现代创意,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竹编是巴中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如今,这些具有传统工艺的竹编插上“文创产品”的翅膀华丽转身,让巴中市非遗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传播。
只见一件件造型各异的竹编生活用具、美不胜收的工艺作品摆放在一起,不仅有竹编的篮子、竹编的手提包,还有竹编的灯具、竹编的茶具等等,令人目不暇接,仿佛来到一家小型竹编博物馆。
杨莉表示,馆内的竹编产品均是由匠人们纯手工制作而成,在传统手艺中注入了文化创意。“9年前,我在北京参加了一场关于文化方面的会议,期间了解到文创产品在当下的内涵和意义,因此,从那时起,我就逐渐迷上了传统手艺。”杨莉表示,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导致一些传统的手工艺逐渐退却在当代生活中,不少优秀的传统技艺也在逐渐消失,老匠人也越来越少。“为什么我们不能换一种方式,让这些传统的民俗文化产品得到一个‘升华’,进行多元化展现,从而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呢?”杨莉说,从那时起,她就一直琢磨着文创之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巴中的非遗产品得到更好的传播渠道。
“原来制作的竹编大多是传统的竹编,产品粗犷,工艺也较为粗糙。到了如今,由于传统竹编产品竞争力差,价格低廉,便一度受到冷遇。如果不及时进行发掘和改进,竹编手艺将濒临失传。”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思考,终于,在年,杨莉成立了巴中秦巴康艺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文创产品的开发,不仅有竹编,还有石雕、蜀绣、巴灵玉等。
从那时起,杨莉便利用我市传统的竹编技艺慢慢跨入文创这个行业。
“竹编技艺好的师傅在三四十年前是很吃香的,不过,虽然那时竹器很普及,家家户户日常生活都离不开,但会这个技艺的师傅并不多。”杨莉说,在近年来,只要有时间,她都要下乡寻找会竹编技艺的老匠人,常常一去都得花费好几天时间。“老艺人很多都住在偏远的乡里,不仅要开好几个小时的车,还要走几个小时山路,一路问一路找。”
近年来,为了拓宽艺人们的视野,凡是全国性的工艺美术展览,她都会抽出时间带着竹编老艺人参加。“学习也是为了更好的传承,这样也让老艺人们通过编竹子来获取一定的收入,同时也能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在传承基础上,引进时尚理念,不断推出新品,为非遗带来可持续并有深厚基础的传承与发展。”杨莉说,她希望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从而寻找、培养年轻竹编艺人,再以“文创+非遗”的方式打造具有巴中本地特色的旅游商品,她也会继续寻找具有巴中特色的人文、风景等素材,用竹编技艺将其呈现,让更多的人了解竹编文化,体验竹编技艺,促进非遗的传播与传承。
(恩阳区委统战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