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大家比较熟悉的是前期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后期的夷陵之战。这三场战争的意义分别是: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一般认为是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础,但更准确的应该是使曹操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机会。而夷陵之战的意义,准确的讲是使蜀汉丧失了克复中原的机会。这三场战役在我国军事史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实际上,有一场战役的影响并不亚于他们,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场战役才可算是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它就是曹操和刘备之间势均力敌的一次真正对决--汉中之战。如果没有这场战役的胜利,蜀汉能否并立于世还是个未知数。今天,我们就来解析一下汉中之战。
一、汉中盆地的地理特点及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战略地位
汉中地处陕西南部的汉中盆地,周围被群山包围,汉水从两山中间流过。汉中的北面是险峻陡峭的“八百里秦岭”,秦岭将汉中与北面关中地区相隔离,而南面的大巴山又把汉中与四川盆地隔开。秦岭和大巴山两列山脉基本上是平行耸立,东西横亘绵延的走势,将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截断成差异明显的南北两部分。秦岭西抵陇山,东连伏牛山;大巴山延绵于川、陕、鄂边境,又与武当山、荆山、巫山等山相连。而秦岭和大巴山中间的汉水自陇山发源一直向东南方向流出,最终汇入到长江。而汉中盆地就是在汉水长年累月的冲刷下形成的冲击平原。
作为北部屏障的秦岭的最东端是武关,出武关即可虎视南阳和荆襄九郡。最西端是散关,出散关即可占据陇西上游威胁关中盆地。除了两端外,秦岭中部有三条崎岖坎坷的山间谷道可作为汉中与关中之间的通道。它们是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如下图)。
褒斜道的南口是褒谷,在今陕西褒城北十里;它的北口就是诸葛亮北伐时常提起的斜谷,在今陕西郿县西南三十里,谷道全长四百七十里,一出祁山时,赵云设疑兵吸引曹魏主力,即由此道进兵。褒斜道河谷深险,悬崖壁立,通行不易,不适合大规模行军作战。
傥骆道的南口是傥谷,在今陕西洋县北三十里,北口是骆谷,在今陕西周至县西南一百二十里,谷道全长四百二十里。其中越秦岭主峰一段,盘山路曲折回旋八十余里,共八十四盘,使它比褒斜谷还难走,古代行军打仗一般不走此道,到五代十国时期,傥骆道已经完全荒废了。
还有一条就是著名的子午道,子午道的南口是午谷,在今陕西洋县东一百六十里,北口叫子谷,在长安南百里处,谷道全长六百六十里,这条道不仅难走,而且还是最长的,唯一的优点就是出了子午谷后就离关中的政治中心长安不远了,它因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而闻名于世。
三条谷道连通关中与汉中。但以秦岭之高峻,每条谷道都曲折回旋,幽深险峻,不利于兵员和粮草补给的运输。利用这些谷道出奇兵还可以,大规模进兵则不利。在历史上南北政权对峙的时候,他们大多数以散关为主要的行军通道。
汉中与四川之间的大巴山有二条通道连接两地,金牛道和米仓道。金牛道北部起点是陕西勉县,向南一直通到剑阁险关的大剑关口,中间有座最高峰叫朝天岭,剑阁为其南端的咽喉。因为金牛道向南直通四川地区的重镇成都,所以历代北方政权南平巴蜀割据势力时,多走金牛道。
金牛道米仓道因为跨越米仓山而得名。自汉中的南郑向南循山岭经喜神坝、渡巴峪关,越山岭之后沿南江河谷至巴中,是为米仓道。从汉中走米仓道可进入四川的三巴地区,虽然离成都比较远,但可以入三巴,重庆,威胁四川与东南荆襄地区之间的交通线。
可以说,处在两个上游地区之间的汉中的得失足以对南北政权的生死存亡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南北对峙的形势下,汉中对于南方的意义比起对于北方的意义要更重大些。因为秦岭险峻陡峭的比大巴山更厉害。从汉中越秦岭走哪条谷道都相当困难,但走金牛道和米仓道越大巴山南进四川盆地却相对容易。所以南北双方如果以秦岭为界,则双方谁都不好消灭对方;而如果以大巴山为屏障的话,则北方政权就掌握了地理上的战略主动权。
二、汉中之战的战略指导思想:法正的“汉中策”
正因为汉中地区的以上地理特点,在刘皇叔刚刚连蒙带吓从刘璋手里取得益州后,刘璋的“败家”军师,投靠刘备的法正法孝直先生就向刘备献上了“汉中策”:
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
法正“汉中策”的意思是说:曹操攻下汉中就心急火燎的退兵回许都,是因为他内部有了隐患。曹操临走时留下的夏侯渊、张郃都没有独当一面的统帅之才,我们如果倾尽全力讨伐,肯定能打败他们。然后法正提出了攻克汉中后的有利局面:上策可以增加地盘和人口,增强蜀汉的战争潜力,等曹操内部出现不安定因素时,就可以趁机灭曹贼而兴汉室。中策可以汉中为基地,通过祁山大道一步步蚕食雍州、凉州,开拓疆土,造成居高临下,虎视关中的有利态势。哪怕就是最次的下策也能依靠汉中秦岭的险峻地形固守要害,为蜀汉将来的长久安定增加战略纵深,这可是天赐良机,不可错过。一席话让刚刚夺得西川的刘皇叔又怦然心动了,开始打起了汉中的主意。
我们对汉中地理形势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刘备集团的战略指导思想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就有助于我们了解汉中大战的几个战略转折。汉中大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安二十年至建安二十二年,表现为曹操势力占据汉中后派遣大将张郃率兵向巴郡方向进攻,刘备方面由三将军张飞组织防御。第二阶段是建安二十二年至建安二十四年,这一阶段由刘备亲率主力进攻汉中,曹操方面则由夏侯渊、张郃组织防御。第三阶段是建安二十四年三月至建安二十四年五月,这一阶段曹操亲率主力自长安而来夺取汉中,刘备亲自组织防御。
第一阶段:曹操占据汉中并派张郃向三巴方向进攻
自从曹丞相鬼使神差般的打败张鲁并取得汉中后,曹操本人好像对汉中的心思不是太专注,只委派了夏侯渊、张郃留守汉中后就打道回府了。走之前还命二人要以汉中为基地,向巴郡方向发展,夏侯渊负责留守后方,张郃负责率兵攻击。曹操向三巴地区拓展势力说明他是想截断刚取得西川之地的刘备与荆州关二个方面的联系。按说这么重要的军事行动,对手又是刘备和诸葛亮,曹操再怎么也得亲自坐镇指挥,随时掌握战场动态,但此时的曹丞相由于种种原因还是回许都去了,很放心的让两个大将在汉中地区自由发挥,为汉中之战的失败埋下伏笔。
张郃初期的进攻很顺利,带兵从南郑翻越米仓山,沿着宕渠水(今四川南江-巴水河-渠江)一直南下,一直到了巴西郡宕渠县的蒙头、荡石一带,这应该是因为张鲁降曹后,巴西、巴东没有什么军事力量,而且刘备方面刚刚占据成都,尚未来得及将力量扩展到三巴一带,使这里形成了军事力量的真空地带。宕渠居巴西郡和巴东郡交界,如果张郃能够占领宕渠,并且在宕渠立稳脚跟,那对刘备方面是极为不利的。因为自宕渠向南可以进攻巴郡治所江州(今重庆),向东可以切断刘备与荆州方面的联系。在战局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刘备派遣了当时任巴西太守的三弟张飞进行阻击。
于是,两位张将军施展浑身解数,在宕渠相持了五十多天,最终还是补给困难、急于决战的张郃棋差一着,被张飞诱入狭窄的山道之中,伏兵齐出,截为数段,各个击破,张郃只带着十几个亲兵翻山越岭逃回了南郑。这就是三国演义里张飞著名的瓦口关之战。双方第一个回合,曹操得了汉中,刘备得了巴中,打了个平手。
此战中,张飞一改往日的猛将作风,充分利用张郃军力分布的漏洞,一战击破张郃,使张郃引军退回汉中。张飞组织的宕渠争夺战堪称扭转战局的关键一战,假使张飞丢失宕渠的话,那张郃的力量就像一把尖刀一样,插在了西川和荆州之间的交通线上。如果张郃进攻江州的话,就会完全切断西川和荆州的联系,刘备和关二哥失去联系就会有被各个击破的危险。而且,依托江州,曹操完全可以按照当年东汉大将岑彭攻灭西蜀公孙述时的进攻路线,进攻成都。从这方面说,张飞的宕渠大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宕渠一战后,张飞乘胜追击,收复了巴西郡、巴东郡,直逼汉中郡,基本断绝了曹操势力由米仓道进攻西川的可能,为下一步进攻汉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定军山之战
建安二十二年,刘备在稳定了成都局势后,开始着手对汉中方面的进攻准备。刘备采用了分两路出击的战略,在祁山方向,刘备让马超、张飞、吴兰、雷铜等屯,目的是伺机攻击攻击雍州,免除自己进攻汉中时的后顾之忧,。在汉中方面,则是自己亲率领主力屯兵阳平关,随行的有法正、黄忠等将领。
先说祁山方向这一路,这年冬十月,刘备遣将军吴兰、雷铜等从沮县进攻武都郡的下辨县。张飞、马超也进兵固山以作呼应。刘备的战略目标很明确,以偏师取武都,断绝曹军从散关、陈仓方向增援汉中的通道;而且武都属于陇西地区,对汉中有高屋建瓴之势,所以他就派熟悉陇西风土人情的马超作为统帅之一,招揽当地少数民族。马超确实“甚得羌、胡心”,一听说他打回来了,武都的少数民族氐人雷定等七个部落起兵反曹,与刘军呼应。曹操立即派遣曹洪、曹休、曹真、张既率军进攻吴兰。
从曹军带兵的都是曹氏宗亲的将领可以看出,这应该是曹军的精锐,战斗力很强。张飞又想在这里再一次复制宕渠一战大败张郃的神话,就放出话去,说要截断曹军后路的粮草运输,希望可以把敌人吓跑。曹军的总指挥曹洪确实被张飞给吓住了,不知道该不该撤退,不过,这时刚刚崭露头角的参军曹休的头脑比较清醒,他认为截粮道应该是秘密的军事行动,张飞这样大张旗鼓的扬言去断自己的粮道,肯定是声东击西之计,从而识破了张飞的虚张声势,便力主曹洪要先进攻吴兰、雷铜,不用去管张飞。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年)春正月,曹洪率军没有任何悬念地击破了下辨的吴兰军,吴兰部将任夔被杀,吴兰逃往阴平郡少数民族聚居区,结果被当地氐人部落杀死。雷铜则失踪了。张飞一看自己的妙计被人识破了,还损失了两员大将,只好和马超退守汉中,准备与刘备大军会合一处。这一路的进兵确实失败了,而且还没必要,因为曹操后来走的是褒斜谷,没从陈仓进兵。
就在曹洪和吴兰打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刘备带着法正、黄忠、刘封、魏延、陈式诸将进兵汉中,大军很快到达益州与汉中之间的第一险关阳平关,但刘备却采取了一个异于常人的举动,放着正儿八经的险关阳平关不守,却向南渡过沔水(今陕西境内的汉水),跑到定军山在山下安营扎寨,他这是要干什么呢?如果我们光看历史记载的话,就是泛滥史籍也找不到答案。让我们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分析一下:阳平关北面是秦岭余脉,南面是米仓山,地形复杂又狭窄,不适合大部队作战。而定军山由于构造运动的差异性,北侧地层下沉,因而在山前形成一片开阔的平地,适合屯兵也适合作为战场;定军山主峰山后有一大洼,称仰天洼,可屯上万人,适合伏兵;定军山与平地的高差为米,不会太高也不会太低,适合伏兵快速出击加入战场。也就是说,定军山是刘备精心考察后选定的一个决战战场。
如果曹军的主帅是曹操本人的话,也许不会中刘备的圈套,你喜欢跑到河对面随你,反正汉中所有的城池都在河北面。可夏侯渊却是擅长奔袭作战的猛将,作战讲究气势,讲究狭路相逢勇者胜,他敢在千里奔袭之后还与韩遂军主力决战,其勇猛确实少有人匹。夏侯渊一看,既然刘备示弱了,怎么能不追呢?于是夏侯渊率部也渡过了沔水,在定军山前刘备为他选择的扎营之处安营立围,与刘军相持。
军师法正看夏侯渊来了,鱼儿上钩了,建议可以攻击。于是刘备采用了声东击西之计来分散夏侯渊的兵力,以求一招制敌。当时曹军主力分布在南、东两个大营,夏侯渊派张郃守东大营,自守南大营。刘备先是佯攻张郃,张郃招架不住,向夏侯渊求救,夏侯渊分兵一半去援救张郃,接着刘军又乘夜烧了曹军一个前哨军营的鹿角。夏侯渊果然中计,带兵前去修补鹿角。早已埋伏在山上的五虎上将老黄忠乘机从山上杀下,大败曹军,并斩杀了夏侯渊和益州刺史赵颙,这就是老黄忠著名的“定军山之战”。
失去主帅的曹军十分慌乱,这时,当时还未出名的郭淮和督汉中军事的文官杜畿挺身而出,推举张郃为临时司令官,使各军终于安定下来。第二天,刘备准备乘势渡过汉水进攻曹营(由此可以看出,曹军在夏侯渊死后,已经慌不择路的全部从汉水南岸撤退回北岸,刘备为什么没有乘曹军半渡时率兵掩杀呢),众将都认为兵力少,士气又低落,还是凭借汉水防御为好。这时候,又是郭淮挺身而出,提议把营寨往后挪动一下,给刘备腾出块空地来,等刘军渡河时,再半渡而击更好。
这让我想起后世著名的淝水之战,当时前秦天王苻坚也是采取相同的谋略,让军队稍向后退,待晋军半渡过河时,再以骑兵冲杀,这样就可以取得胜利。但前秦天王苻坚虽然大军人数多、但民族成分也多、内部矛盾更多,上下级缺乏沟通,结果一后撤就失去控制,阵势大乱,被晋军乘机渡河打的大败。而此时的曹军却不存在前秦军那样复杂的内部情况,所以顺利地后撤到预设阵地上。而刘备可没像东晋统帅谢玄那样牛逼,主动渡过河去找死。因为刘备大概看出了曹军想干什么,所以就没渡河进攻。
第三阶段:曹操抵达汉中后的“鸡肋之战”
就在张郃、郭淮与刘备相持了三个月后,姗姗来迟的曹丞相终于从关中地区出斜谷来到了阳平关,可见曹操这次不想在绕远道走散关过陈仓道了,而是取捷径走了褒斜谷。曹操刚抵达阳平关就将原本驻守在此的徐晃调走,前往宛城协助曹仁防御荆州的关二哥。从后面关二哥发动的襄樊之战上看,曹操的这次调兵在战略上当然是极有意义的一步棋,后来徐晃也的确在挫败关二哥的攻势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在两军对峙的时候突然撤走主力,对双方将士尤其是高级指挥官心理上的暗示作用很大。刘备在听到这个消息后高兴的说: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
曹军方面则明显出现了意志动摇和士气的低迷。军中主簿杨修趁着曹操吃鸡肋的空提出了所谓“鸡肋”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其实是兵将们对曹操战略意图的迷惑和不满。曹操虽然斩了杨修,但拿不出明确的应对方案。想以优势逼迫刘备决战,则不占据地利之便,无法让刘备倾全力出战。想强攻刘军壁垒,又不愿意冒巨大的损失。这样,曹丞相在汉中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漫长的僵持,对于曹军完全是一种精神和身体的双重折磨,曹军的伤病和逃亡不断增加,汉中确实在事实上成了曹操的一块“鸡肋”。
应该说,当时曹军在汉中的形势并没有恶劣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原来兵力上占有劣势,现在曹操大军到了,这个劣势已经转化为优势了。那么,曹操为什么在自己兵力大增的情况下却表现的意志消沉、毫无斗志呢?
关键就在于粮草的运输问题。
我们都知道,打仗就是打后勤,刘备以益州天府之国为后勤保障基地,补给线走大巴山的金牛道要比曹操走秦岭的褒斜道运输要容易得多;关键曹操还有一个劣势:关中地区经历了马超和韩遂的多年祸害后,生产尚在恢复之中,粮食很缺乏。曹操只能依靠河东太守杜畿从山西运城地区运粮,运输路线比刘备要漫长的多;加上曹操的军队数量又多,给后勤运输带来巨大的压力。而刘备的军队只要在险要之处固守,既不决战,也不撤退,自己的粮草会由勤恳持家的诸葛亮源源不断的从金牛道运来。在后勤战上,刘备明显比曹操胜出好几筹。
而汉中当时开垦的地方不多,虽然战略地位重要,但是地势险恶,大部分地区尚未开发,产不了多少粮食。这种情况下,曹操才发出了“鸡肋”的感叹。等到夏五月,曹操再也承受不起后勤的巨大压力,只好忍痛割了这一鸡肋之肉,放弃汉中回到长安。刘备跟在曹军后面几乎兵不血刃的接收了汉中,并乘胜进攻下辨,把曹洪也逼走了。而武都这个地方比汉中更穷,曹操只得命令武都太守杨阜把这里的人口迁走,把曹洪军撤走,整个地方又让给了刘备,曹操以土地换人口的策略取得了成功。刘备也觉得这儿一贫如洗,最终还是派遣义子刘封顺汉水东下,夺取上庸,使汉中地区和荆州连成了一片。
这年秋天,志得意满的刘备在沔阳自称汉中王、大司马,他的事业达到了人生的高峰。汉中争夺战是曹操在军事上趋于保守和刘备在军事上臻于成熟时发生的一场对战。曹操在席卷北方后,逐渐重视战略布局和内部稳定,将军事上的风险系数降到最低。刘备在赤壁之战后逐渐积累了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已经不是当年在徐州被曹操打的满地跑的玄德公了。汉中之战的胜利,成功的为蜀汉政权增加了一块战略要地,增强了蜀汉的防御力量,真正奠定了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
(文章为艺林话史原创,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