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美丽通江欢迎您通江美味等着您 [复制链接]

1#

青峪红烧肉:

年寒冬,红四方面军1.4万人在徐向前总指挥的率领下,渡汉水,攀乌道,越秦岭,战寒风,翻越人迹罕至的大巴山,直下通江县城,开创川陕革命根据地。当时全县仅有23万人口,就有5万余人参加了红军,到全国解放时,仅幸存2万多人,通江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付出了极大的牺牲。“中国红军之乡”由此得名。在红四方面军征战通江的几年时间里,老百姓由最初的害怕、了解、到全力支持。为了感念红四方面军将士为贫苦通江人民所作出的奉献和牺牲,当地老百姓便用家圈养的土猪肉、自制腌菜,烹煮了这道“硬菜”送去给红四方面军将士,既能补给营养,又能补充体力,还能体现军民真挚鱼水情。时值战争年代,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将士能吃到这道美味佳肴,并且是老百姓送来的,自是激动得热泪盈眶感慨良多。心灵手巧的厨艺高手们,便着手深研这道菜品,总结“洗净毛污切四方,熬糖和水拌成浆。味精盐蒜加*酒,八角姜葱并辣王。肉块精烹十足味,火候恰当久飘香。蓬门偶有诗常驻,酒肆搜来喜若狂。”时至今日青峪红烧肉得到了省内外食客一致好评。并在年荣获了“巴中十大名菜”的称号!

雾露银耳包:

银耳乃天地之花,银耳是一种特有的食用菌,早在很多年前就有食用银耳的记载,生长的环境要求极高,天然银耳形成很是复杂;有天生雾、雾生露、露生耳之说,通江陈河的雾露溪是通江银耳的发源地。中国烹饪大师李长林多年精心研制,采用古法加现代工艺调制,做出了一道银耳珍品——雾露银耳包,柔软而富有弹性、润泽而多褶皱、皮薄馅多,味道清香爽口,既有通江地方特色,又有很高的营养保健作用。据民国《续修通江县志稿》记载,通江银耳的人工培育成功,是在清光绪六、七年间(—年),而陈河乡雾露溪畔的九湾十八包则是它的发祥地。陈河的雾露溪,是通江银耳的发祥地。早年,在雾露溪边住着母女俩,靠打柴为生。女名银花,长到十六七岁,品貌端庄,心灵手巧,人们尊称“银姑娘”。老妈妈正该享福时,却得了重病,面*肌瘦,全身无力,医生认为是不治之症,家庭的重担全落在姑娘身上。七月的一天,细雨霏霏,姑娘到青杠林坡检柴,发现一根青杠断枝上长着几朵白花花、亮晶晶的东西,觉得新奇,她采下一朵,拿到鼻尖嗅,没有什么气味;放到嘴里尝,清凉可口,于是,她把这东西带回家,让妈妈也尝一尝。妈妈知道青杠林树上长的东西没有毒,大着胆子吃了,觉得很开心。以后,姑娘每次上山捡柴,都注意寻找这类东西,拿回去给妈妈吃。断断续续吃了十多次,妈妈的病就好了,母女俩很高兴,要给它取个名字,说它形状像耳朵,色泽洁白晶莹,就取名“白耳”。白耳能治病,渐渐被乡邻们知道了,但很难找到,姑娘想,白耳既能在青杠断枝上长,何不把青杠树砍倒让它生长呢?经多次试验,果然砍倒的青杠树长出白耳来。因银姑娘发现和培植了白耳,为感念她的功绩,遂将白耳称“银耳”。银耳的功效很多,极其珍贵,中国烹饪大师李长林先生经多年的苦思冥想,精心研制,古法加现代工艺的一次又一次的调制,做出了一道银耳珍品,银耳包子加上李长林大师的工匠精神,对一道菜品的食材质量,制作工艺上的执着”雾露银耳包“在长达10年的不断改进,不断研发,得到了广大食客的称赞。被评委巴中十大名小吃。

诺水艄公鱼:

诺水,即小通江河。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艄公有*河、长江、大江、大河的主人之称,具有勇于与大自然抗衡永不屈服的精神,也更是胆大心细,经验丰富,技艺高超(豪气冲天的人),那时运输主要靠船运,艄公们干着社会上最危险,最辛苦的工作,他们唱出最美的艄公号子调,他们日晒夜露,长年生活在河流上。他们常年在外,新鲜的蔬菜不便带上,调味品更是没有,他们便利用休息之余下河撒网捕鱼,用花椒、干辣椒、盐菜、盐巴、腊肉和鱼一起炖煮,创作出了新鲜味美的“艄公鱼”;人们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把捕来的鱼就用自已带来的一些调料、食材一锅炖着吃,一吃忘不掉,吃了还想吃,有一商队行进到通江境内(青峪)码头时,遇上洪水泛滥,向艄公讨吃,艄公好客,便做出了一大锅“艄公鱼”招待商队,商队吃遍大江南北,当吃到这一锅鱼时,赞其天下美味在民间,技艺高超乃艄公。后来向稍公讨教其做法,回家后按其做法并招待了各地达官贵人后无不赞口称绝,后来“稍公鱼”慢慢流传于世,美誉省内外!被评为巴中十大名菜称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