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南宋王朝的凌冽风骨天眼新闻 [复制链接]

1#
为什么会得白癞风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13786404480646736&wfr=spider&for=pc

余玠罗乐绘

山顶的云顶寺。

树丛中的古道和城垣。

北城门。

夕阳中云顶石城下的沱江。

说起成都东北方向50公里外的云顶石城,很多人单纯把它当做一个景区——诚然,云顶石城高耸云空,山林叠嶂,郁郁葱葱,山下沱江碧波涟猗,鱼跃鸢飞;其实,这座古石城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是中国西南地区难得保存下来的宋蒙血战遗址。

多年前的南宋末年,巴蜀民众抗击蒙古族军队的战争长达52年,其间,云顶山的多名孤军,在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玠将军的统领下,凭险坚守在沱江之畔的山顶城堡上,阻击蒙军15年,最终石城陷落,宋军死伤殆尽,蒙军也伤亡近3万人,大伤元气,其战事惨烈程度让史家惊叹不已。

壹扼成都东北之门户

四川金堂县境内的云顶石城,曾与蓬安运山城(今南充市蓬安县)、苍溪大获城(今广元市苍溪县)、通江得汉城(今巴中市通江县)、奉节白帝城(今重庆市奉节县)、合川钓鱼城(今重庆市合川区)、南充青居城(今南充市高坪区)、剑阁苦竹城(今广元市剑阁县)称为“四川八柱”或“蜀中八柱”。它们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利用天然屏障,屯兵据守,顽强抵抗蒙军的进攻,并使蒙军大吃苦头。

云顶石城,位于金堂县淮口镇北的云顶山上。云顶山主峰海拔米,相对高度米,扼成都东北之门户,雄踞沱江之傍,它是川东北水路进入川西平原的咽喉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传说当年诸葛亮曾在此屯兵守隘,训练山地作战部队,并兼带山下沱江的船只制造,以应对东吴大军的来侵。

在半山腰的石垛子炮台遗址,我遇到一位叫刘明国的摄影师。他说,走过全国不少古战场遗址,但像云顶石城这样保留着多年前的古炮台、城堞、烽火墙遗址,还真是不多。

稀疏摇曳的树枝中,阳光刀剑般穿透,箭镞一样插进岩石的褶皱里。在云顶石城的古城门、城垛上,撒下暗绿色的光斑。几只云雀哼着歌儿从远处飞过,似乎要给我们讲述那段悲壮的往事。

贰蒙古铁骑攻蜀之战

古波斯历史学家志费尼的《世界征服者史》记载:蒙古铁骑的攻蜀之战,始于南宋理宗宝庆三年(年)对利州(今四川广元)的攻掠战,以合川钓鱼城年自请归降落幕,这场在川进行的战争前后持续了52年。其间,在四川云顶石城就打了15年之久。

蒙古铁骑最初犯宋,使用的是极端血腥的战争政策,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以杀人掠财为要务,不以占城据地为目标,打完即挥师北返;二是杀戮无度,设定的前提是其军队若遇任何抵抗,破城后即屠城,不分妇孺老幼统统杀光。例如南宋理宗端平三年(年),蒙古铁骑以突袭方式攻陷成都后,即纵兵屠杀,致使成都几成空城。次年,南宋朝廷派员善后,清点出的尸骸竟达万具,满目凄凉。这些史料,均出自《潼川府志·九贤祠记》和《袁桷:清容居士集·史母程氏传》等。

年,蒙军铁骑兵分几路,出兵川渝。大战前,他们决心逐个拿下“蜀中八柱”,其中金堂云顶石城和合江钓鱼城更被视为重中之重,否则吞并巴蜀、一统天下就是纸上谈兵。虽然此前,他们已绕道攻陷了成都府。

从年前后开始,入川蒙军先后上百次对金堂云顶石城进行攻袭,打了15年都没拿下,伤亡不小,直到年,云顶石城才因辎重、后勤和出了奸细等原因被攻陷。

叁决心与石城共存亡

云顶石城究竟靠什么一次次有效阻击了敌军的进攻?这个古代军事城堡,究竟有着怎样巧妙的布局?简单说,就是采取“依山筑城,恃险拒守”的策略,构建规模庞大的“如臂使指,气势联络”的山城防御体系。

《元史》载,南宋淳祐三年(年),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玠,采纳播州(今贵州遵义)隐土冉琎、冉璞兄弟“积粟以守之,胜于十万师远矣”的建议,采取“守点不守线,连点而成线”的战略,发动百姓,在蒙古军南下可能经过的地方包括金堂一带,选择天然石壁兴建了石城防御城堡。

余玠(?-)字义夫,南宋末将领,湖北省武穴市余川镇人。他初投淮东制置使赵葵作幕僚,以功补进副尉一职。宋理宗嘉熙三年(年)以来,他屡与蒙古军作战,有功,升淮东制置副使。淳祐元年(年)任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四川总领。

元代学者姚燧在《中书左丞李忠宣公行状》记述:当时,面对蒙古军的大举南攻,朝野一片恐慌,“宋臣余玠议弃平土,即云顶、运山、大获、得汉、白帝、钓鱼、青居、苦竹筑垒,移成都、蓬、阆、洋、夔、合、顺庆、隆庆八府州治其上,号为八柱,不战而自守矣。”

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介绍,宋蒙战争后期,节节败退、力量式微的宋军无力和蒙古大军硬拼,只好打山地战和对方死磕阻守。于是,成都府、潼川府大部分都迁移至云顶山上,山上驻军最多时竟有人余。巍巍石城,戈剑如林,旌旗猎猎,鼓角时鸣,退无可退的守军同仇敌忾,决心与石城共存亡。

肆北城门坚固的堡垒

那天上午,我踏着崎岖的石梯走上云顶石城,放眼一看,这石城因山为势,利用天然峭壁作为城垣,城垣中断处则以条石扣榫,丁字形堆砌筑墙相连。城垣处在缓坡地带时,则加筑“一字墙”以防入侵者接近。山下是一片荆棘丛生、绿树茂盛的山峦。山峦下,则是形如玉带、苍翠欲滴的沱江。

踏着满地的落叶茅草,在茂密的林子、荆棘里穿行了两个小时,力求寻访到每一处古战场遗址。古石城布局十分机巧,利用天然的峭壁作为对付敌人的城垣,东西宽2.1公里,南北长2.3公里,8座城门均构筑在悬崖陡坎之处,缓坡地带则加筑“一字墙”以防敌军接近。城墙上,设有多处城堞和炮台。现完整保存的遗址有北城门、长宁门及其他古建筑约平方米。

其中北城门,是最让蒙古军大吃苦头的硬骨头堡垒。它位于云顶城北端,扼守一条由北面陆路上山的狭窄通道,是蒙军首选的进攻方向。城门由若干长条石砌成,门洞高2.5米,宽2.2米,为3道券拱,两进板门,更是易守难攻。

两军对垒,不得不提到与云顶石城夹江对峙的炮台山。这里海拔米,因清代咸丰年间曾挖出一尊铜炮而得名。炮台山两边有两尖峰对峙,像一只飞跃的雄鹰在护卫,山形奇特陡峭。当年,蒙古军猛攻云顶山时,沱江对岸的炮台山也没闲着,它隔空相助,互为犄角,有效实施对蒙军的“空中打击”,配合得相当默契。这让蒙古军经常首尾难顾、无所适从。

云顶石城

云顶山位于四川省金堂县淮口镇辖区内,雄踞沱江三峡右岸,扼成都东面之门户而为东西川之要冲,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云顶山有大、小云顶,而以大云顶著名,因其峰顶状如城垣,古称石城山。南朝齐、梁时始建佛教庙,历代扩建培修,规模宏伟。现存云顶石城遗址、云顶山寺(慈云寺),另有寺、庵41处及雕塑、碑刻、壁画、塔铭等文物。

云顶石城是南宋名将余玠于淳祐三年()为抵抗蒙古军队而建的防御城堡。石城立于云顶山顶,南北长米,东西宽米,周长约米,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山城周围建有8座城门,且都筑于悬崖峭壁处,山城绝大部分依山势,借峭壁为城垣,中断处用石条堆砌成墙,城墙上设有城垛和炮台,城内开凿水井18口,水池32个,整个石城居高临下,易守难攻,现保存有北城门、长宁门及其他古建筑约平方米。清末四川提督、书法家马维骐曾为云顶石城书写匾额“千秋凛然”。

李贵平来源华西都市报

编辑周章龙

编审王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