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易迁后扶巴州区的做法值得学习 [复制链接]

1#
行政求职招聘QQ群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完成后,搬迁的居民是否适应了新家园和新生活?是否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近日,记者走访了巴州区部分乡镇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看看他们现如今的新生活。

▲书台村聚居点一角

漂亮新居住得好

在巴州区曾口镇书台村,青砖白瓦的新居伴随漫山遍野枳壳树苗沐浴着春日的暖阳,村委会门口的池塘里,蝌蚪来回溯游,村民在池塘边的菌棚里忙碌,3月的书台村到处充满生机。

“自从搬来聚居点之后,我每天都在产业园里上班。”书台村易地扶贫搬迁户李军章,每天沿着宽敞道路到产业园里务工。在产业园路上,他与记者聊起了老房子的故事。

李军章家的老房子在书台村1社一个小山沟里,每次出门要走几公里山路,遇到下雨还要格外小心,稍不注意就会摔进沟里。老房子是60年代修的土坯房。“土坯房到处修修补补,住起很不方便。”遇到恶劣天气,他和家人要堵房子上的漏洞。

年,书台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启动。虽然说故土难离,但是一想到能够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房,硬化后的村道路能通到自家大门口,乡邻互相有个照应,年7月,他带着全家搬进了聚居点。新房子不怕风吹雨打,出门就是硬化路,不远处的产业园可以打工挣钱。修建了广场,晚上还能去转一转。“吃上了自来水,外面装好了路灯,晚上出门不怕看不见,我们现在的生活真是越来越好了。”

据介绍,“十三五”以来,巴州区积极改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基础设施,新建、改建或扩建集中、分散供水工程,建设集中供水站个,集中供水率达%,安全用水保障率达%,全面解决了搬迁居民生活用水问题。修建连接道路条、.公里,形成了“外通、内联、畅乡、通村、到户”的交通路网。新建10千伏线路公里、配电变压器台,新建低压线路公里,用电得到保障。行政村实现光纤宽带千兆线路、百兆覆盖,4G移动网络全覆盖。

▲朱垭村产业园一景

收入增长稳得住

如何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自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启动以来,巴州区便开始探索。

3月28日,记者来到大和乡朱垭村中药材产业园,只见漫山遍野的枳壳树绿意盎然、生机勃勃,村民正在给枳壳树浇水、施肥。

“我们村以前就种点庄稼,收入有限。”该村*支部书记谯大兵介绍,主要是没有产业,年通过集体经济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产业发展起来了,让乡亲们高兴的是每天都有收入,目前,全村共有五六十人在园区务工。

今年60多岁的5社居民张玉兰,负责给园区大棚里育好的中药材苗浇水、施肥,每天工钱元左右。“以前我在家里种庄稼,偶尔给别人做短工帮帮忙,一年收入只有几千块钱。”张玉兰说,收入有限,日子过得紧张。“现在好了,去年就有1.8万多元工钱,还能利用空余时间在家门前小菜园种点蔬菜。”

此外,村里还发展猪、鸡等养殖业,目前已发展17种特色产业。谯大兵介绍,“产业发展多元化,能拓宽大家的收入渠道。保障搬迁户稳得住,生活更美好。”

朱垭村只是巴州区积极探索群众易地搬迁致富路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区因地制宜发展道地药材、有机果蔬、优质粮油、生态畜禽、茶叶等特色产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个,家庭农场个。建省级农业园区1个、市级2个。探索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安置点“企业+合作社+基地+搬迁户”生产经营体系。在个中心村、个小组房前屋后发展庭院产业,建成果蔬园.9亩,做到“户户有产业,每户至少有一人就业”,搬迁户年均增收元以上。

▲相坪村“岳飞精神”石刻标语

精神文明创建美

迎着春日暖阳,在平梁镇相坪村聚居点,文化院坝里充满欢声笑语,不远处“岳飞精神”石刻标语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房屋周围干净整洁。

走进村民家中,屋内窗明几净,房前屋后收拾得十分整洁,杂物和农作工具有序摆放。“村上天天给我们讲要爱护清洁卫生,崭新的相坪村要有崭新的风气。”村民曾菊华说。

为了全面培养村民爱卫生等良好习惯,村里开展了“家家户户搞清洁、干干净净迎小康”环境卫生整治行动。“聚居点统一扎好简洁美观的木栅栏、搭建鸡鸭圈、安排保洁员每天对公共区域集中清扫、规范垃圾投放收运。”村支书杨本文介绍。

除了开展卫生整治,利用全村岳姓村民多,村两委积极挖掘“岳飞精神”,创立村规民约、和谐家庭建言等,提高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能力,培育良好的村风、民风和村民精神文明素质。“我们设立了村规民约14条,写了和谐家庭建言,评选出孝老爱亲4个典型,还将相坪村的‘岳飞精神’标语刻在了文化院坝前,以这种润物无声的方式促成村民‘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杨本文说。

近年来,为加快人居环境改善,培育良好文明新风,巴州区在梁永镇、枣林镇、白庙乡、大和乡等13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建成污水主管网米、次管网米,解决户人污水排放问题。建设安置点垃圾收集中心个、垃圾中转站10个,所有安置点垃圾实现集中收集、统一转运、集中处理。

同时,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乡村活动,组建群众文体队伍,丰富群众文娱生活。深入挖掘好的村情文化、乡贤文化、家教家风,建立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建设文化墙,开办“晏阳初道德讲堂”。围绕“德润巴城”品牌塑造,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推荐评选宣传活动,推动村民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龙台村聚居点一角

基层治理方法强

在巴州区水宁寺镇龙台村斯连聚居点里,矛盾调解员王浩贤正组织村干部、乡贤去给聚居点两户人家协调矛盾。“我们坐下来慢慢讲慢慢谈,一定可以商量出一个让大家都满意的方案,方案确定下来了就要履行。”

“记忆最深的是我们村上的过路纠纷。”王浩贤说,前两年,村上两户人家因为过路的问题引起了纠纷:一家觉得路占了他家的院子,所属权应该是他家的,便不让屋后的住户走这条路回家。另一家觉得路是大家的,为什么不让他家人过。王浩贤知道后,组织村干部和乡贤,用仪器测量,哪一部分属于道路、哪一部分属于院子,都划分得清清楚楚。“双方都签了意见同意书,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王浩贤告诉记者,自从聚居点推行“一核(聚居点*支部)三会(业主委员会、志愿者协会、道德评议会)五员(卫生保洁员、安全管理员、文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财务管理员)”工作机制后,破解了聚居点的治理难题。

近年来,巴州区积极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加强*的领导,完善安置点(村)居民自治、治安防控等机制,确保安置点和谐稳定。积极探索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1+3+N”(1个*总支、3类功能型*支部、N个村民自治组织)乡村治理模式。将农村社区纳入网格管理,共划分多个网格,推行扁平化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开展“文明小区”“文明楼院”“五星文明户”评比活动和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科普活动。

巴州区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丁军介绍,下一步,将健全协作配合沟通机制,厘清职责压实部门分项责任,加大部门、乡镇协作配合力度,形成工作合力,高效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加大农业产业发展,突出资源优势、特色优势和发展基础,因地制宜培育发展道地药材、有机果蔬、优质粮油、生态畜禽、茶叶等特色产业,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加大就业帮扶,结合运用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东西部协作、生态护林、以工代赈等多种措施和途径,实现有劳动力家庭每户至少有1人就业。继续做好社区治理,全面推行“*建+”社区治理模式,推进法治、德治、自治建设。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梳理聚居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及时补齐功能配套和短板,健全完善点位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服务,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创建示范化安置点。推进后续扶持项目,编制后续扶持项目清单,加大衔接资金争取力度,计划争取万元,地方自筹万元,提升53个安置点基础设施。

记者手记:住得好,还需稳得住

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推行这一工程最根本的目的在于让广大群众能真正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所以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巴州区在这方面作了大胆的探索。

漂亮新居住得好,收入增长还需稳得住。记者走访看到,各乡镇,基础设施全面提升、产业扶持持续加力、就业帮扶不断跟进、防返贫监测统筹推进、社区治理全面强化、人居环境全域改善、文明新风加快培育。近年来,巴州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各项工作稳步推行。

在新居聚居点、田间地头、村民家中、村两委,记者与村民聊家常、忆往昔…村民对更美好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期许。我们相信,经过不断努力,巴州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会更加给力,群众的生活会更加富足美好。

来源:巴中日报

欢迎各界人士广泛投稿,我们将择优刊发推送。

投稿邮箱:

qq.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