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一大早,巴中市恩阳区西南果蔬专业合作社社长曹波就换上了新西服,忙得不亦乐乎。
“
一会儿放鞭炮,还有文艺演出!
”
他兴冲冲地告诉四川日报记者,合作社的葡萄园当天正式开园。一串串沉甸甸的葡萄挂满枝头,市民刘小琴带着儿子穿梭其中,准备打包装盒时,她发现外包装上多了一个小标识——一只大熊猫斜躺在爱心里,“蓝白搭配,挺漂亮。”
“四川扶贫”集体商标标识
“这是‘四川扶贫’集体商标标识,合作社刚申请下来的。”曹波现场给大伙解释,购买贴有集体商标标识的产品,就是为四川扶贫事业做贡献。
小小的扶贫商标,系我省在全国首创。它不仅是扶贫产品的“身份证”,更是拓宽销路的“通行证”。目前,我省首批申请“四川扶贫”集体商标标识的企业达到了家。
困
境
扶贫产品销售面临运输成本高
信息不对称等难题
生意做得拧巴,这是巴山生态牧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育贤常有的感受。
一方面,通过发展养殖、流转土地等,公司带动当地多户贫困户,“挺有意义的事儿”;另一方面,公司生产的绿色猪肉质优味美,却卖不上价钱,这让他着急。
“运输成本高是主要原因。”张育贤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猪肉从通江县运到成都,载重量3.5吨的车,过路费要元左右。不光是过路费,公司带动的不少贫困户都住在山里头,收猪的人工、运输成本算下来,一公斤猪肉就要多出10块钱左右。
张育贤
如果卖到成都,这么高的成本怎么跟成都周边的养殖场竞争?”
即便运到了成都,还要额外增加一笔冻库使用费,“比如我们往10家超市送,得先放到一个冻库集中,再分散运出去。”
运费高以外,贫困地区生产的扶贫产品,还吃过“信息不对称”的亏。巴中市扶贫移民局规划项目科科长王柄乔表示:
贫困山区的不少农产品若卖到市外、省外甚至国外,价格都很高。但由于信息不畅,不少农产品往往只能在县里低价销售。
缺少销售渠道,也是扶贫产品面临的一大难题。今年三四月份,巴中市气温高雨水多,导致三江镇长生蔬菜专业合作社种植的亩包菜质量不如往年。“气温高,菜心发芽;雨水多,容易烂掉。”社长何永生回忆,去年一亩包菜能挣五六千元,今年只能挣三四千元。
“实在找不到销路。”何永生说,大多时候是农民自己雇车运包菜。即便来了商贩,一回只采购一两千斤,“远水解不了近渴”。
巴中市扶贫移民局局长王伟介绍
巴中作为革命老区、边远山区、秦巴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三区叠加”的典型代表,扶贫产品销售不畅、流通成本高、质高价低的瓶颈尤为突出。
“不止是巴中。”省脱贫攻坚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生产经营分散、集中度较低、物流成本高、生产与消费市场信息不畅等问题。
尝
鲜
巴中试点推广“四川扶贫”集体商标标识
产品质量、营销渠道都有要求
7月27日,“四川扶贫”集体商标标识使用巴中试点正式启动。启动仪式上发布了试点成员单位名单,巴中市67家企业“尝鲜”。
就在巴中试点启动前一天,我省印发了《“四川扶贫”集体商标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在已经印发《管理办法》的情况下,巴中试点有何亮点?
王柄乔介绍
相比于省上的《管理办法》,巴中从筛选企业到监测产品质量,都做了非常细化的要求。首批试点的67家企业,都是巴中市农业局质量管控体系中做得比较好的。
“
目前巴中集体商标标识的试点是由市脱贫攻坚办总协调,商务部门牵头。下一步,巴中将明确供销社的主体责任,农业、扶贫、商务、工商等部门积极配合,加快形成分级负责、联动推进、保障有力的工作机制。
营销模式也要创新。巴中将逐步引导销售体系社会化、市场化,特别是要提高村级电商营运管理水平,健全物流体系和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把营销网络延伸到田间地头。
全省探索的“脚步”也未停止。省扶贫移民局项目中心负责人介绍,在推出集体商标标识之后,接下来就要大力推广产品。
8月中旬,第三届四川省贫困地区农特产品展销活动上将设立专柜,展销贴有“四川扶贫”集体商标标识的扶贫产品。“之后,贴有集体商标标识的扶贫产品将大规模面世。”同时,在今年第十七届西博会期间,我省除将开设全省脱贫攻坚成果展外,还将专门设立88个贫困县扶贫产品展区。
展会之外,广大消费者将在更多场合与扶贫产品见面。巴中提出,与北京凤凰航空实业公司建设国航专供基地及产品,联手成都铁路在高铁餐车展示“四川扶贫”集体商标标识的扶贫产品,并在景区开设直采直销专门店。我省明确,鼓励各批发市场、阿里巴巴、农贸市场、京东等线上线下平台,开设扶贫产品销售专区、专柜、专店等,进行直采直销。
来源于四川日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